返回

誤區:胖子比瘦子吃得多

來自互聯網@佚名分享

不,不是這樣的。甚至可以說,大多數胖子比他們瘦弱的夥伴吃得還要少。雖然令人驚詫,但是衆多的實驗研究得出幾乎全是類似的結論。我們在這兒爲您提供粗略的一覽:但是您肯定會問,爲什麼他們還會肥胖呢?爲什麼他們不能通過吃得更少而減輕體重呢?一些飲食營養專家推出了一個古怪的解釋。爲了使他們的理論不至于站不住腳,他們還引入“低報”這個概念。他們認爲,胖子們事實上吃得更多,只不過他們好面子,故意隱瞞不報,或是低報數字;瘦子們則毫無顧忌,因此能認真地配合調查,詳細說出他們都吃了什麼以及吃了
多少,所以依此推算出來的卡路裏值相對准確些。這種說法若是用在個別人身上,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在上述這些實驗中,如果說這麼多胖子都是因爲面子問題而“顯得”吃的少,恐怕還是不能讓人心服口服。有關物質代謝方面的生化研究則提出另外一種闡釋,似乎更爲可信些。

誤區:胖子比瘦子吃得多

該解釋強調,這種現象涉及“食物吸收利用”基本原理。人體每日所需的最低卡路裏,也就是說維持我們基本生存狀態所需要的熱量,被稱爲基礎代謝值。基礎代謝值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因人而異,而且經常在一個較寬的幅度內波動——聽起來多少有點像鞋碼。民間流傳著一些關于食物吸收利用能力“強”或“弱”的說法,比如,“有的人怎麼吃都不胖,可是有的人連喝涼水都會長肉。”說的就是不同的人食物吸收利用能力不一樣,其實也就是因爲他們的基礎代謝值不一樣。

在這個食物吸收利用觀點裏,遺傳物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地球上其他一些地區,有很多人一出生就注定要患上肥胖症。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島嶼上就有這種情況。那些地方過去經常遭遇饑荒,當時,誰要是能擁有異常傑出的“食物利用”能力,也就是說依靠極少的食物——哪怕只是一碗水——就能挺過困難時期,就意味著他能夠獲得最大的生存機會。後來人們知道,自然選擇中“適者生存”,生存者遺傳下來的是“食物吸收”能力很強的基因。但是,獲得這個曾經生命攸關的“強生存能力”基因的代價是,注定要在衣食富足的將來患上糖尿病。而在這些島嶼上,的確有近60%的人口患有糖尿病。此外,也正是這種令現代人頭疼的基因引起了在德國爲人熟知的妊娠糖尿病。怪不得肥胖和糖尿病多半總是聯系在一起,因爲這二者很可能都是由同一個原因——基因——造成的。

不過,不僅僅是基因對此有影響,懷孕期間的飲食情況也很關鍵。在嬰兒還在母體內時,他未來對食物的消耗利用情況以及體重狀況都已被調整確定了。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進行節食,那麼這會導致懷著的孩子出生後肥胖。從生物學角度看來,很顯然,出生前緊缺的食物供應便是導致日後肥胖的原因,因爲受孕的嬰兒有機體不僅要想方設法“節衣縮食”地熬過眼前的難關,還得爲度過未來的饑荒時期做好准備,所以,在出生前就調低了基礎代謝值。真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啊!

還有另一種導致肥胖的可能,這就是激素調節。因爲激素這類生物有機體可以促進身體對食物的吸收利用。在動物飼養中,人們利用這個經驗給家畜喂養性激素。由于改善了食物吸收利用能力,産量果然增加了10%。許多婦女還憑經驗得知:服用避孕藥通常會增加1公斤左右的體重。

最爲常見的催肥根源,居然就是節食和運動!大多數服用藥物抑製食欲以及服用瀉藥的姑娘最終都發胖了。現在想想,如果降低基礎代謝值,同時又提高對食物營養的吸收利用能力,體重不反彈才怪呢!可不是麼,不斷節食就會逐漸降低基礎代謝值,提高對食物營養的吸收利用能力。

顯然,對每次逐漸減少的食物攝入量,物質代謝都會有反應,它會充分利用每一克食物,加強營養吸收能力。而且,由于胖子們大多進行過無數次的減肥、節食運動,基礎代謝值已經呈螺旋狀下降了,因而他們的身體只需少量的營養便足以對付基礎能量的需要,至于那些由于吸收能力加強而比正常情況更充分地吸收到的營養,則只能是留作貯備慢慢變成多余的脂肪了!

重要提示:

本文來自網友分享,我們無法對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判斷,有關醫學、養生方面的內容請讀者小心甄別。如果有健康、疾病方面的問題,請去正規醫院就診並聽從醫生醫囑,千萬不要胡亂吃東西。珍愛生命,科學養生。

做菜菜家常菜譜來自網友免費分享,本站不以任何形式將圖片、菜譜烹飪製作流程等作商業用途;如圖片或文字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點這裏告知我們,我們核實後將刪除侵權內容。

©做菜菜菜譜 ZuoCa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