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竹筍的營養

來自互聯網@佚名分享
一、概述

竹筍,別名筍,爲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食用部分爲初生、嫩肥、短壯的芽或鞭。竹原産中國,類型衆多,適應性強,分布極廣。全世界共計有30個屬550種,盛産于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是世界上産竹最多的國家之一,共有22個屬、200多種,分布全國各地,以珠江和長江流域最多,秦嶺以北雨量少、氣溫低,僅有少數矮小竹類生長。我國優良的筍用主要竹種有長江中下遊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 mazel)、早竹(p.praecox c·d.chu et c·s· chao)和珠江流域、福建臺灣等地的麻竹(sinocalamus latiflorus mcclure)和綠竹(s· oldhami mcclure)等。毛竹、早竹等散生型竹種的地下莖入土較深,竹鞭和筍芽借土層保護,冬季不易受凍害,出筍期主要在春季。麻竹、綠竹等叢生型竹種的地下莖入土淺,筍芽常露出土面,冬季易受凍害,出筍期主要在夏秋季。竹原産熱帶、亞熱帶,喜溫怕冷,主要分布在年降雨量1000~2000mm的地區。毛竹生長的最適溫度是年平均16~17℃,夏季平均在30℃以下,冬季平均在4℃左右。麻竹和綠竹要求年平均溫度18~20℃,1月份平均溫度在10℃以上。故在我國南方竹林茂盛,而北方竹林稀少。竹需要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濕潤、排水和通氣性良好的土壤,土壤ph值以4·5~7爲宜。

二、營養價值

竹筍,在我國自古被當作“菜中珍品”,在營養上,過去有不少人認爲,竹筍味道雖然鮮美,但是沒有什麼營養,有的甚至認爲“吃一餐筍要刮三天油”。這種認識是不准確的。其實,竹筍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糖類、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c。每100g鮮竹筍含幹物質9·79g、蛋白質3·28g、碳水化合物4·47g、纖維素0·9g、脂肪0·13g、鈣22mg、磷56mg、鐵0·1mg,多種維生素和胡蘿蔔素含量比大白菜含量高一倍多;而且竹筍的蛋白質比較優越,人體必需的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苯丙氨酸,以及在蛋白質代謝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谷氨酸和有維持蛋白質構型作用的胱氨酸,都有一定的含量,爲優良的保健蔬菜。

竹筍的營養

中醫認爲竹筍味甘、微寒,無毒。在藥用上具有清熱化痰、益氣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尤其是江浙民間以蟲蛀之筍供藥用,名“蟲筍”,爲有效之利尿藥,適用于浮腫、腹水、腳氣足腫、急性腎炎浮腫、喘咳,糖尿病、消渴煩熱等,嫩竹葉、竹茹、竹瀝均作藥用。竹筍還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的特點,食用竹筍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去積食,防便秘,並有預防大腸癌的功效。竹筍含脂肪、澱粉很少,屬天然低脂、低熱量食品,是肥胖者減肥的佳品。養生學家認爲,竹林叢生之地的人們多長壽,且極少患高血壓,這與經常吃竹筍有一定關系。

三、食用指南

竹筍是竹竿的雛形,縱切面可見中部有許多橫隔和周圍的肥厚筍肉,筍肉又被筍箨包裹著。筍肉、橫隔及筍箨的柔嫩部分均可食用。毛竹鞭抽生後3~6年爲發筍盛期,冬季可挖冬筍,清明前後開始采收春筍,早竹的春筍品質比毛竹佳。麻竹、綠竹等叢生型竹栽植兩年後開始收筍,每年4~11月爲采收期,7~8月爲盛收期。竹筍的筍頭剛露出土面爲采收適期,過遲采收,纖維多、具苦味。竹筍,又稱玉蘭片,在一年中,冬、春、夏三季均可吃到鮮筍。

鮮筍含水量高,毛竹春筍含水量爲90%,冬筍爲85%,屬鮮嫩食品,不耐貯藏和長途運輸。作爲蔬菜,曆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其味清香鮮美,而被視爲菜中珍品。竹筍不能生吃,單獨烹調時有苦澀味,味道不好,但將竹筍與肉同炒則味道特別鮮美。竹筍可做湯,也可燒菜,能做出許多美味佳肴。如竹筍鲫魚湯,竹筍燒豬肉,竹筍煮白粥,現在還把竹筍製作成筍幹、玉蘭片及罐頭等。

重要提示:

本文來自網友分享,我們無法對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判斷,有關醫學、養生方面的內容請讀者小心甄別。如果有健康、疾病方面的問題,請去正規醫院就診並聽從醫生醫囑,千萬不要胡亂吃東西。珍愛生命,科學養生。

做菜菜家常菜譜來自網友免費分享,本站不以任何形式將圖片、菜譜烹飪製作流程等作商業用途;如圖片或文字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點這裏告知我們,我們核實後將刪除侵權內容。

©做菜菜菜譜 ZuoCa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