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在我國有數千年的曆史,是我國民間一種獨特的傳統飲食方法。宋代陸遊有《食粥》詩雲:“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北宋張耒《粥記》言:“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爲飲食之妙訣。”
粥,俗稱稀飯。用適當的中藥和具有藥用的食物與適量的米同煮爲粥,叫作“藥粥”,如林黛玉喝的“燕窩粥”。藥粥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的一部分,它是以藥治症,以粥扶正的一種食養食療方法。從漢代名醫張仲景就開始了藥粥的應用。宋代已有《粥品》一書問世,官方編纂的《太平聖惠方》,共載藥粥方129種;明代高濂的《飲馔服食箋·粥糜類》中共收粥品38種;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共收粥50多種;清代曹慈山的《養生隨筆》中則收載了100多種,可謂洋洋大觀。
如身有疾患,可對症選粥。體質衰弱,可選用人參粥、山藥粥、何首烏粥、黃芪粥等;肺結核可選用百合粥、茯苓粥、燕窩粥;胃脘疼痛,可選用砂仁粥、萊菔子粥;急性胃腸炎,可選用車前子粥、馬齒苋粥;肺熱咳嗽,可選用貝母粥、竹瀝粥;慢性腎炎,可選用茯苓粥、生地粥、太子參粥等。
現代不少醫家繼承古方,古粥今用,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新藥粥方。著名老中醫嶽美中,從習用黃芪粥治療水腫的記載,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自擬了一種複方黃芪粥,應用于慢性腎炎,收到理想效果。南京中醫藥大學鄒雲翔教授,每逢診治老人高血壓病、高脂血症時,常囑病家多吃荷葉粥,以降低血壓和血脂,效果也頗滿意。
但是,最近也有人指出,吃粥傷胃。因爲粥的水份較多,消化液如唾液和胃液會被稀釋,容易使胃膨脹,影響胃的消化功能。喝粥的最大缺點是無法細嚼慢咽,食物不與唾液混合會加重胃的負擔。唾液中含有澱粉酶,這種酶混在食物之中,再經胃腸吸收,喝粥時消化酶無法完全與食物混合。因此,病人在用食粥調養時,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急性胃腸炎,或慢性胃腸炎急性發作,此時吃粥只能適得其反,加劇病情。只有讓胃腸適當休息一下,吃粥才比較理想。中、老年人食粥時溫度要適宜,並注意不要食用過多。現介紹幾則粥療方,供選用。
粟米粥:粟米、大米各50克,白砂糖適量。將粟米、大米淘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爲稀粥服食,每日1~2劑,喜好甜食者,可加白糖適量同煮服食。可健脾和胃,補虛療損。適用于脾胃虧虛,反胃吐食,大便溏泄,産後及病後體虛,食欲不振,頭目眩暈等。
人參粥:人參5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將人參擇淨,切爲薄片,用冷水浸半小時,水煎取汁,共煎兩次,二液合並,分爲兩份,每取1份同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2次,早晚各服1次。或將人參研爲細末,待熟時調入粥中服食。可大補元氣,補益脾肺,生津止渴,安神定志。適用于心悸,面色蒼白,氣短汗出,肢冷,心悸怔忡等。
豬肚粥:熟豬肚、大米各100克,調味品適量。將豬肚切絲;大米淘淨,與豬肚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煮到粥熟後,蔥 花、姜末、食鹽、味精等調味,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劑。可健脾益氣,升陽舉陷。適用于慢性胃腸下垂,頭暈目眩,納差食少,肢軟乏力等。
牛乳粥:牛乳適量,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將大米淘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粥,待煮至半熟時,去米湯,加乳汁、白糖,同煮爲粥,每日1劑。可補虛損,健脾胃。適用于氣血虧虛,頭暈目眩,肢軟乏力,乳汁缺乏等
阿膠粥:阿膠10克,大米100克,紅砂糖適量。將阿膠搗碎備用。先取大米淘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爲稀粥,待熟時,調入搗碎的阿膠、紅糖,煮爲稀粥服食,每日1~2劑。可養血止血,固沖安胎,養陰潤肺。適用于各種貧血,月經不調,産後腹痛,惡露不淨等。
本文來自網友分享,我們無法對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判斷,有關醫學、養生方面的內容請讀者小心甄別。如果有健康、疾病方面的問題,請去正規醫院就診並聽從醫生醫囑,千萬不要胡亂吃東西。珍愛生命,科學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