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貧血症的飲食療法

來自互聯網@佚名分享

女性中有三種類型的人易患貧血,即十來歲的女孩、二十多歲的女性及孕婦産婦。女性所患多爲缺鐵性貧血。因此,爲防止缺鐵性貧血的發生,應進行必要的飲食療法。

首先確保必需的營養

要維持身體健康,首先應從每天的飲食中吸收必要的營養。由于一種食品中不可能包含所有的營養物質,所以,爲了不致于造成營養失衡,每頓飯的品種最好能豐富一些。日本女子營養大學提出了每天保證食用以下4類食品的食標准,大家在做飯或外出就餐時請以此爲參考。

貧血症的飲食療法

第一類:奶及奶製品250克,蛋50克。

第二類:魚類、貝類和肉類100克,豆及豆製品80克。

第三類:蔬菜300克,薯類100克,水果200克。

第四類:谷物180克,砂糖20克,油脂類20克。

積極攝取含鐵的食品

人一旦貧血,血液中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數量就會不足,血液運送到體內的氧氣數量就會減少,導致身體組織功能變得遲鈍,出現臉色不好,頭暈和憋氣等症狀。女性一般在49歲以前,鐵的需要量爲每天12毫克,閉經後爲每天10毫克。富含鐵的食品有肝、牛腿肉、魚類、豆製品類、菠菜、小油菜蘿蔔四季豆香菜芝麻等。

攝取有助于鐵質吸收的營養素

據說從食品中攝取的鐵、在體內只有10%被吸收。因此,即使一個人每天攝取12毫克鐵,被利用的鐵大約也只有1毫克。而鐵也不是一次性攝取就能夠維持身體長時間需要的,應保證每天攝取必要的量。

現有一種能達到高效吸收鐵的方法,您在做飯時可以采納:1、血紅蛋白和非血紅蛋白鐵的結合。被人體吸收的鐵可分爲血紅蛋白鐵和蜚 血紅蛋白鐵兩類。包含在肝髒、肉類、魚類等動物性食品裏的鐵叫血紅蛋白鐵;包含在蔬菜、豆類、谷類、海藻、蛋、奶酪、貝類等食品中的鐵叫非血紅蛋白鐵。與血紅蛋白鐵相比,非血紅蛋白鐵在體內的吸收率較低,如牛肉所含鐵的吸收率爲20%,而大豆含鐵的吸收率僅爲7%,菠菜爲1%左右。要提高非血紅蛋白鐵的吸收率,最好能與富含血紅蛋白鐵和維生素c的食品一起食用。

2、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c。爲了使鐵更好地被吸收,優質的蛋白質和維生素c是必不可少的。10多歲的女孩每天應攝入蛋白質60-70克;成年女性每天應攝入60克,維生素c每天應攝入50毫克。富含維生素c的食品有新鮮蔬菜和水果。

3、維生素b類。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被譽爲造血維生素。富含維生素b6的食品有胚芽米、全麥粉、核桃、豆類、蛋、大馬哈魚沙丁魚雞肉牛肝豬肉、牛肉、牛奶、洋白菜、菠菜、韭菜。富含維生素b2的食品有豬肝、牛肝、雞肝、肝醬、烤膳魚串、脫脂奶粉、青花魚、豆豉、蛋、沙丁魚丸、咖喱、柳葉魚、加工幹酪、螃蟹、幹蘑菇。富含維生素b12的食品有牛肝、豬肝、豬肉、牛肉、羊肉青魚、沙丁魚罐頭、青花魚、大馬哈魚罐頭、螃蟹、脫脂奶粉、牛奶、蛋(蛋黃)。

葉酸是維生素b類中的一種,它多含牛、豬的肝髒,蛋黃、面粉、麥片、核桃、花生米杏仁、綠蘆筍、菠菜、鮮牡蛎等食品裏。葉酸亦有助于造血。

4、鈣。鈣可以降低磷對鐵吸收的不利影響,有助于提高鐵的吸收率,人體每天需要鈣600毫克。鈣可以間接幫助鐵的吸收,而維生素d又可以提高鈣的吸收率,因此,如果把富含維生素d和鈣的食品很好地組織在一起食用,就能更有效地增加鈣的攝取。

精心組合的食品

和谷物、蔬菜相比,多吃含鐵豐富的肉類是有好處的,不僅如此,如果把肝髒、黃綠色蔬菜、豆類等也放在一起食用的話,主能夠確保人體所需的鐵。還有一點,應盡量選擇沒有加工的自然食品。食品中的礦物質在加工過程中容易受到損失。例如谷物隨著脫皮會損失75%的鐵。除此之外,還要經常食和牛肉、豬肉、雞肉,而且還要多吃被稱爲鐵的寶庫的肝髒。對于魚類來說,似乎也有這樣的人——只吃清淡的、魚身是白色的魚。其實像金槍魚、青花魚、鯉魚和沙丁魚等魚背是青顔色的魚也應多吃。像鲑魚和金槍魚等魚背發黑的魚肉含有大量的鐵質,是預防貧血的有益食品。

通常認爲大豆做起來很麻煩,但若是用水煮,就出乎意料地簡單了。另外大豆的加工食品豆腐、豆豉、油炸豆腐等,也應作爲常備菜來廣泛食用。速食等加工食品裏含有很多的磷。磷一過多,就會妨礙鐵的吸收,因此,多吃這類食品,即使特意吃含鐵的飯菜,鐵的吸收率也會大大降低。因此,應多吃一些現作的菜肴,最好是自己多動手烹製,以做到自己心中有數。另外,多吃蔬菜和水果。在小油菜、菠菜、韭菜等黃綠色蔬菜中含有許多維生素。

重要提示:

本文來自網友分享,我們無法對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判斷,有關醫學、養生方面的內容請讀者小心甄別。如果有健康、疾病方面的問題,請去正規醫院就診並聽從醫生醫囑,千萬不要胡亂吃東西。珍愛生命,科學養生。

相關標簽:貧血

做菜菜家常菜譜來自網友免費分享,本站不以任何形式將圖片、菜譜烹飪製作流程等作商業用途;如圖片或文字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點這裏告知我們,我們核實後將刪除侵權內容。

©做菜菜菜譜 ZuoCaiCai.COM